引学生思考不断深入,培养解决问题能力(范文推荐)

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引学生思考不断深入,培养解决问题能力(范文推荐),供大家参考。

引学生思考不断深入,培养解决问题能力(范文推荐)

 

 引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,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——《认识东西南北》

 反思 我们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, 其实可以渗透在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, 只要时刻有这样的想法, 就会抓住一个又一个契机。

 在教学《认识东西南北》 一课时, 我有所悟。

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用东、南、 西、 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。

 学生已经有了上下、 前后、 左右等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方位词的基础, 目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, 并会联系生活运用。

 教学时, 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,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:

 一、 认识东、 西、 南、 北。

 其中包括从主题图中引出东西南北、 在教室找、 在操场找三部分。“从图中,你能知道小女孩面向什么方向吗? ” 一个问题抛给学生, 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, “小女孩面向东方。”“小女孩面向太阳。”“她面向的太阳, 而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, 所以她是面向东方。” 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完善, 已经不需要我再过多的解释。

 我直接说:“同学们, 你们已经解决了茄子先生提出的问题, 真棒!” 然后,追问:

 “他面向东, 背对着哪儿? ”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马上就能答出“背对着西。” 然后我的问题是:“那么东和西两个方向有什么关系? ” 学生在将自己的理解用语言“反方向的”“相反的”“在一条线上” ……的描述后, 我给出了数学中的词语“相对”。

 学生后面就可以把这个词用在合适的位置。

 同学们, 在初步接触了东西南北之后, 我让学生模仿小明的样子站立并张开双臂, 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记忆, 然后他们面向南、 面向西、 面向北, 分别说说后面、 左面、 右面各是什么方向, 从中体会到:

 我们面向的方向不同, 后面、 左面、 右面的方向也跟着发生变化。

 有了这个基础我带领学生又进一层:

 我们面向不同的方向, 但都能找到后面、 左面、 右面的方向, 你是怎样找的? 学生说明了自己的想法:

 借助于各个方向的景物。

 说的简洁又准确。

 学生的思维需不断深入, 这样才会对一个问题理解地更透彻, 同时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, 对于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是很有好处的。

 我趁热打铁, 学生已经在交流中明确了教室里确定方向的参照物, 但要更进一步的思考, 于是, 我问:“我们的这些标准是不是在哪间教室都能适用呢? ” 学生有的张开就说:“是。” 我在

 等待约半分钟后,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, 有的学生思路非常清晰:

 “我认为并不一定所有的教室都适用, 比如我们教室的前黑板在北面, 但北楼的前黑板就在东面。” 他刚说完, 有些学生的脸上还写着疑惑, 随后慢慢才理解, 由此自然引入更大的一个观察范围, 看来我们要走出教室找标准了——在操场的观察由此引出。

 以上将例题、 试一试、 想想做做 2、 3 两题整合在一个大知识点里完成学生的思维不被中断, 不断深入, 最终明确:

 要想确定东西南北要找好标准, 不仅做到了生活经验的交流, 更将生说经验上升为数学的思考。

 二、 确定方向的科学方法的介绍。

 生活中有一些科学的方法可以确定方向, 如:

 看北极星、 看年轮、 看指南针……这些方法的介绍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, 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, 不仅局限于书上三幅图的介绍, 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自己所了解的辨别方向的方法, 学生在彼此的经验介绍中了解到更多, 做到了知识共享。

 此处的安排, 使得学生明白了:

 要想解决辨认方向的问题, 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途径。

 三、 看“小华房间” 的平面图。

 此题的设计也是为后面一节课真正认识平面图打基础的, 而且位置的摆放已经暗含“上北、 下南、 左西、 右东” 的知识, 为平面图上确定方向埋下伏笔。

 可见解决每一道题目都不是简简单单地, 要把一道题所能涉及的内容都呈现, 达到合适的度, 才能使每一道题目都发挥它的作用, 而这又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,有赖于教研活动的实效性。

 此题解决时, 不能仅仅说出“房间的东面有床”、“房间的西面有电视机”、“房间的南面有窗户” 这三句话, 要追问:

 “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? ”还要让学生回想自己家的阳台在什么房间的哪面? 从而得出另一个生活中的辨别方向的方法:

 大多数阳台是朝阳的, 也就是在南面。

 以此同样可以在陌生的城市中辨别方向。

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, 才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。

 解决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生活, 因此后面安排了课后的实践活动, 我认为, 解决数学问题一定要从生活中来, 进行提升后再回到生活中去。

推荐访问:引学生思考不断深入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 培养 思考